为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提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创新程度,2025年6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教研室在渝中校区1104教室组织开展了以“跨学科融合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吴娜老师主持。
研讨会上,与会教师围绕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优化展开深入讨论,重点探讨了零基础学唱歌、零基础学跳舞、中国旅游文化、形体礼仪等课程的教学创新。在“零基础学唱歌”课程方面,教师们提出要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计阶梯式训练方案,并尝试将乐理知识与心理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克服表演焦虑;“零基础学跳舞”课程则强调形体训练与节奏感培养的有机结合,探索舞蹈教学与体育学科的融合点;“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拟整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通过多媒体资源增强文化沉浸感;“形体礼仪”课程将重点关联心理学与美学知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准备环节,与会教师达成多项共识:一是要明确分层教学目标,基础班侧重技能模仿,提高班注重创意表达;二是优化课件设计,增加互动环节,如扫码观看示范视频等,减少文字堆砌;三是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如舞蹈课作业分为“跟练视频”和“自编片段”两个难度层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会议特别强调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研室决定充分利用超星教学平台推进无纸化教学,实现课程资料发布、作业布置与批改、互动测试等教学环节的线上化。同时,计划建立艺术课程资源库,整合共享跨学科教学素材,如旅游文化课程中的历史地图、音乐课程中的经典片段等,为跨学科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吴娜主任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艺术类课程教学要突破单一技能传授的传统模式,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她要求各位教师在暑期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细化分层教学设计,并决定于9月新学期开始应用超星平台开展教学。
本次研讨活动成效显著,不仅明确了艺术课程跨学科融合的具体路径,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艺术教研室将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