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6月24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李琪的带领下,我校6名思政教师一起走进重庆巫山下庄村,开展实地考察学习活动。通过与“时代楷模”毛相林面对面交流、参观陈列馆、调研特色产业,深度领悟“下庄精神”,探寻新时代奋斗精神的价值。
平凡也能铸就伟大,平凡人也能创造奇迹!在座谈会上,毛相林用质朴的语言,向老师们讲述了下庄村的发展历程。曾经,下庄村因四面绝壁与外界隔绝,村民们出行要攀爬“108道拐”的悬崖小路,物资运输极为困难。为了改变命运,毛相林带领100多名村民,仅凭钢钎、铁锤和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历经7年,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道路修通后,下庄村开启发展新篇章。毛相林介绍,村里通过发展“三色经济”——绿色的西瓜、蓝色的劳务、橙色的柑橘,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如今,下庄村常住人口结构悄然变化,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村庄注入新活力。老师们在交流中深受触动,新思想教研室主任朱晓玲老师感慨:“毛相林书记和村民们不等不靠、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正是我们在思政课堂上要传递给学生的宝贵品质。”
走进下庄村陈列馆,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品映入眼帘:锈迹斑斑的钢钎、磨破的手套、满是裂痕的安全帽……它们无声诉说着当年修路的艰辛。在观看修路视频时,画面中村民们腰系绳索,悬吊在数百米高的悬崖上,一锤一凿开山炸石的场景让在场老师们热泪盈眶。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传承和奋进。建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正是为了收藏、展示和传承这样一种记忆、这样一种精神,回溯和坚守下庄村人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杨坤莲老师表示:“这些珍贵的实物和影像,为我们的思政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
考察团最后来到村主任创办的扎染房。在这里,传统扎染技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扎染的衣服、包包、饰品等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年轻一代将扎染工艺开发成文创产品、研学课程,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扎染房内,老师们与“90后”村主任袁孝鑫交流,了解扎染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情况。从凿路到发展特色产业,下庄精神在新时代青年的探索中得到延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追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思政教师从下庄村年轻人的创新实践中获取了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文化自信。
此次下庄村考察学习活动,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走进下庄,就能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下庄精神的力量,是下庄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力量,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缩影,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思政教师们将此次考察收获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多维度的学习成果。在教学内容上,计划把下庄故事、“下庄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课程模块中,开发系列特色教学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借鉴下庄村陈列馆的沉浸式展示手法,探索情景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让学生感受奋斗精神的力量。未来,学校将持续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精神品质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注入强劲动力。